宁波创新社会综合治理 老百姓更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发布日期:2017年05月13日
央广网宁波5月12日消息(记者曹美丽)宁波创新社会综合治理方式,充分调动党委、政府、社会和群众等多种社会力量,构筑起一个集网格化、信息化和实体化为支撑的现代社会治理体系,让老百姓更有安全感、归属感。
家住宁波市江北区中马街道的葛志欣有一个特别的身份——街道“25号网格长”。每一天,她都会定期出现在大街小巷、楼道弄堂,就像是互联网里抓取信息的“爬虫”,第一时间发现社会治理中出现的盲点问题,帮忙化解居民的“心里堵”。这是宁波市用“网格化”推进社会综合治理的一个缩影。
宁波市将“党建、综治、城管、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等10多个部门网格纳入,构建起一张全市统一的基层社会治理网格体系,实现空间全覆盖、地域无缝隙。
在每个网格里头,基本配置了一名由村干部或专职社工担任的网格长,一名由乡镇街道机关干部担任的网格指导员和一批以楼道长、志愿者为主体的网格员,进行日常的走访和了解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划分了12216个网格,共有网格长1.2万余人,网格员4万余人。
宁波市用信息手段来提升社会综合治理的“科技含量”。在镇海区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大屏幕上是由实时生成的各种色块、图表、数字构成的。每一个数据的背后,代表的一类重点人群、关键问题、突发情况、风险指数,每一个红点的背后,还可以直接点开高清的摄像头,第一时间对相关地点的状况进行实时查看、监控。这是宁波市为解决信息不畅通而开发的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通过大数据整合,各地各部门搜集上来的信息会及时进行分析抓取,并第一时间上报、处理、反馈,大大提高了政府进行社会治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社会综合治理创新,重在解决问题。宁波市出台社会治理创新“1+X”政策体系的,通过对乡镇(街道)和部门派驻机构承担的职能相近、职责交叉和协作密切的日常管理服务事务进行归类,形成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四个功能性工作的平台,形成覆盖县乡、功能集成、工作协同的基层治理体系。其中,全面推进乡镇(街道)行政体制改革,下放行政编制、下沉执法力量、改革考核机制,形成一个扁平、高效的“大办制”架构。截至目前,宁波市3223个村(社区)都建立了综治工作室,154个乡镇(街道)都建立了综合指挥室,10个区县(市)建立了综合指挥中心。
有了实体化的工作平台,一些围绕食品安全、交通违规、停车位、绿化等问题的治理,有了更为明确的工作机制,显得更为便捷而有效。
如今年4月12日,宁波市江北区洪塘街道经济适用房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提升。300多间店面房,店面集中、居住人群集中,临近主干道,道路又狭窄,虽说经常因占道经营造成道路拥堵,但是过去几次的整治,大多效果并不理想。
这一次,理顺了条块关系,整治工作风风火火地展开。洪塘街道牵头,综合执法、公安、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组成联合执法组,沿线社区和物业相互配合,重点对占道经营、违章停车、乱设摊等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同时发挥网格员的作用,加强日常巡查,进行常态化管理。半个月下来,情况大为改善。
宁波市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认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要实现政府和社会联手。“只有政府和社会携起手来,让基层社会承担更多的社会治理责任,让社会能够自我运转起来,才能建设美好的家园。”